北京鳳凰嶺景區位于海淀區西北部蘇家坨鎮境內,距天安門51公里,距頤和園23公里,總面積10.62平方公里。 景區野趣天成: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層巒疊翠,密林曲徑,奇花異草遍及山野,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上風上水的地理優勢,使之享有“京城綠肺”之稱。區內水質優良,空氣清新,凈化空氣純度為市區的5倍,含負氧離子為市區的150倍,夏季平均氣溫比市區低2—3度,空氣相對濕度為65%。風景區享有“京西小黃山”之美譽:奇峰、怪石、林海、神泉為其奇妙的天然景觀。奇峰:千姿百態,爭奇斗異,神女峰蕩氣回腸,雄獅峰龍盤虎踞;怪石: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如玉兔凌空,如石猴戲天,如情侶私語,如仙人足跡;林海:古松古柏古銀杏,古木參天;桃林杏林蘋果林,花果飄香;清泉:元素豐富,綿甜爽口,珍稀飲品,聞名遠近。風景區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是春游踏青、夏令避暑、秋嘗碩果、冬觀雪景的勝地。 鳳凰嶺景區的人文景觀也豐富多彩,佛、道、儒等宗教文化以及古東方養生文化的遺址、遺跡眾多,文化積淀豐厚。它們與園內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共同構成景區內北、中、南三線40余處可觀景點,其中有4處是“北京之最”:南線有北京最神奇的石上塔“金剛石塔”和北京最古老的獨體造像“北魏石佛”;中線有北京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古代養生修煉場和北京最大的摩崖刻字“鳳凰嶺”。
北京林業大學實驗林場位于北京市西北部,面積765.26公頃,橫跨海淀和門頭溝兩個區,海拔100-1153米。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6.4%,有陸地植物121科447屬955種(包括變種和引種),昆蟲種類14目122科539余種。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距離北京約50公里,總面積120余平方公里。1961年,十三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首都博物館于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正式對外開放,原館址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孔廟。作為北京市“十五”期間重點文化建設工程,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的立項申請,于1999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準,2001年經國家發改委報國務院批準實施,2001年12月正式奠基興建。
路縣故城遺址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北側,是以漢代路縣故城城址為核心,由城內遺址區、城郊遺址區、城外墓葬區構成的大遺址。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在此遺址基礎上建立,規劃總面積 113 公頃。工程共分三期推進,一期為城墻外的保護區域,共計39.4公頃;二期為城址核心區域,約 28.6公頃;三期遠期實施。城內總體構建一軸四區的景觀結構。
中國園林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以園林為主題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占地面積6.5萬平方米,以“中國園林——我們的理想家園”為建館理念,是收藏園林特色文物、研究園林歷史價值、展示園林藝術魅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公益性文化機構,是全面展示中國園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多元功能以及輝煌成就的重要窗口,被譽為“有生命”的博物館。 中國園林博物館以展廳、室內展園和室外展區為主要構成。其中展廳包括中國古代園林廳、中國近現代園林廳兩個基本陳列,世界名園博覽廳、中國園林文化廳、中國造園技藝廳和園林互動體驗廳四個專題陳列。室內展園擷取南方園林菁華,建有暢園、余蔭山房、片石山房三處園林景觀。室外展區按地形特點分別由塔影別苑、染霞山房、半畝軒榭三處北方園林組成,形成了園內有館、館內有園的獨特風貌。全館展示各類植物200余種、山石10余類,體現了中國傳統園林的多樣性,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館內收藏有陶器、瓷器、木器、古籍等16類藏品,所屬年代跨度大,較為完整地展示了中國園林的發展脈絡。 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基地、首都科普主題研學基地、“紅領巾愛首都”北京市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北京市民終身學習示范基地。館內設有秘密花園園林生態體驗區、科學創意實驗室、公眾教育中心、園林創藝工坊4處教學專區。面向園林行業高校開設“入學第一課”,是多所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基地。與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北京博物館協會及國內各大文博單位建立密切聯系,并加強文化交流,與多個國家在展覽和學術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多形式的合作。
陶然亭公園建于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的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名園,是國家級AAAA景區(點),北京市精品公園。全園占地面積56.56公頃,其中水面積為16.15公頃。 陶然亭是清代的名亭,也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當時任窯廠監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內創建此亭,并取唐代詩人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詩意,為亭題額曰“陶然”。這便是公園名稱的由來。 園內的慈悲庵始建于元代。著名的林則徐、龔自珍、秋瑾等愛國志士常來此吟詩抒懷。“五四”運動前后,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先驅也曾在此從事過革命活動。現在此地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島上有我黨早期著名活動家高君宇和他生前女友石評梅的墓碑。 1985年,在園內西南部辟建了“華夏名亭園”,占地10公頃。華夏名亭園縱跨2000多年歷史,在全國6省9市精選各地名亭10余座。所選名亭造型多樣,各具特色,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華夏名亭園景區由北京市園林設計研究院設計,先后榮獲北京市優秀設計一等獎、建設部城建系統優秀設計一等獎和全國優秀設計金質獎。
紫竹院位于海淀區白石橋路南端,占地14公頃,其中水域11公頃,是一處以水上景色為主要游覽內容的公園。紫竹院公園所在之地及湖泊歷史悠久,公元三世紀這里是古高梁河的發源地之一;元代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經過此湖;明代在湖泊的北岸建紫竹院廟宇;清朝乾隆在廟內供奉觀音像,賜名紫竹禪院。此后這一帶即被民間傳名為紫竹院。
玉淵潭的悠久歷史,可以遠溯到金代。因玉淵潭距金中都城西北的會城門只有兩里路,是皇帝游幸的場所,皇親國戚和文人墨客大都喜歡到此游歷,因此玉淵潭成為金中都城有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相傳金章宗完顏璟也曾在這里建宮筑臺,并多次于此垂釣。金哀宗有詩云:“金主鑾輿幾度來,釣臺高欲比金臺。”《析津志輯軼》載:“釣魚臺,在平則門西花園子,金章宗于春月釣魚之地。”
北京動物園始建于1906年,在西直門外樂善園、繼園和廣善寺、惠安寺“兩園、兩寺”舊址上的清“農事試驗場”內,由商部奉旨籌建。園內由動物園、植物園、農事試驗三部分組成。最早的動物園位于園內東側,占地1.5公頃,是中國對公眾開放最早的動物園和華北地區對公眾開放最早的公園。據考此地也是中國現代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的發祥地。 北京動物園于1955年正式定名,占地面積80.05公頃,展出珍稀野生動物約400種,5000余只,發揮著國家動物園功能。北京動物園秉承“教育保護并舉,安全服務并重”的工作理念,圍繞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目標,努力打造成為面向國內游客展示首都風采,面向國外游客展示中國形象的北京名片。北京動物園是國家重點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4A級景區。 斗轉星移,物換景遷,往昔試驗場,今日動物園。山石古建,廊橋亭榭,河泉陂池,花草藤樹,爬蟲游魚,走獸飛禽,濟濟一堂,相得益彰。科學研究、保護教育、文化交流、知識傳播、文物薈萃,功能齊全。少兒發其天真,成人覓其童趣。春花秋月,夏風冬雪,扶老攜幼,絡繹不絕,天倫同享,古園新暉。
國家植物園于2021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依托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園,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國家植物園堅持以植物遷地保護為重點,兼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園林園藝、文化休閑等功能,體現國家代表性和社會公益性。 國家植物園位于北京西山,包括南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北園(北京市植物園)兩個園區,現開放面積約300公頃,收集植物1.7萬余種(含種及以下單元)。南北兩園各具特色,功能互補。南園建有裸子植物區(松柏園)、牡丹園、丁香園、薔薇科植物區(月季園)、殼斗科植物區(橡樹園)、水生與藤本植物區(含古蓮池、王蓮池等)、本草園等15個特色專類園,擁有體現植物多樣性時空演化歷史的展覽溫室、康熙御碑等人文景觀和菩提樹等國禮植物;南園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植物科學綜合研究機構,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亞洲最大的植物標本館、中國古植物館等,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先后有18人當選中科院院士,主持完成的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每年舉辦科學節、牡丹文化展等活動。北園具有湖光山色、古樹參天的優美景觀,建有桃花園、月季園、海棠園、牡丹園、梅園、丁香園、盆景園等14個專類園和中國北方最大的珍稀植物水杉保育區;展覽溫室建筑面積9800平方米,分為熱帶雨林室、沙漠植物室、蘭花、鳳梨和食蟲植物室和四季花廳,是開展植物資源保護、研究和教育的基地;園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臥佛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啟超墓,以及一二·九運動紀念地和曹雪芹紀念館。北園擁有國際海棠品種登錄權,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基地,每年舉辦桃花節、菊花文化節、蘭花展等活動。
香山公園位于北京西郊,地勢險峻,蒼翠連綿,占地188公頃,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景區內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75米。 香山公園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早在元、明、清時,皇家就在香山營建離宮別院,每逢夏秋時節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香山寺曾為京西寺廟之冠,清乾隆十年(1745年)曾大興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賜名靜宜園。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園”中,香山公園就占其中的一山(香山)一園(靜宜園)。咸豐十年(1860年)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兩次被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焚毀,1956年開辟為人民公園。
中山公園地處北京市中心,東鄰天安門,占地面積23.8公頃,是一座具有紀念性的古典壇廟園林。遼代這里曾是興國寺,元代改稱萬壽興國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禮》“左祖右社”辟建為社稷壇。社稷壇是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也是皇權王土和國家收成的象征。自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明清兩朝皇帝或遣官在這里舉行過1300余次祭祀活動。
景山公園位于北京內城南北中軸線中心點上,南依故宮,西臨北海,北與鼓樓遙遙相望,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點。公園占地面積23公頃,山高45.7米、海拔高度94.2米。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城御苑,曾有萬歲山、鎮山、煤山等稱呼。1928年正式開放為公園。1957年被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2005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公園。 景山公園南北向呈長方形,有東、南、西三門。入南門為綺望樓,樓后即景山。
北海公園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心地區,與故宮博物院、景山公園為鄰。北海園林始建于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距今已有850余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城御苑,也是“一池三山”建園格局的代表作。它集皇家園林、文人園林、寺廟園林、風景名勝之大成,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成就,代表了中國古典皇家園林最高的造園藝術水平,具有獨特的造園藝術風格,是我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和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天壇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于正陽門外東側。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四周環筑壇墻兩道,把全壇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總面積273公頃,主要建筑集中于內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