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陸軍某部會議室內,品味著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這段話,戍邊烈士肖思遠的弟弟肖榮基內心深受觸動。
“這就是我心目中青年該有的樣子。”肖榮基說,“哥哥犧牲后,我只有一個想法,接過哥哥手中的鋼槍,帶著哥哥未完成的夢想,在火熱軍營里干出一番事業。”
當兵的“種子”茁壯成長
“肖榮基,16歲,河南省延津縣人,就讀于河南職業技術學院。”
這是2020年肖榮基的個人簡介。如今兩年過去了,他的人生多了兩個關鍵詞:“戍邊烈士肖思遠的弟弟”“軍人”。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他、關注他,這讓肖榮基覺得“生活有些不一樣了”。
那時的肖榮基,和普通學生一樣,擁有著簡單快樂的校園生活,學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還有家中父母的關心、遠在邊疆哥哥頻繁發來的問候。年少的肖榮基無憂無慮、幸福快樂。
“那時候對于未來沒有太多規劃,日子按部就班地過著。”回憶起校園生活,肖榮基覺得平靜而幸福。但哥哥犧牲的消息讓肖榮基覺得,“還有一件事情等著我去做”。
在肖榮基還小的時候,哥哥和父親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劇《士兵突擊》,他聽哥哥說想當兵,當像許三多那樣的好兵。那時,肖榮基不懂參軍入伍意味著什么,但哥哥的話,還是在年幼的肖榮基心里播下了一顆當兵的“種子”。
肖思遠參軍入伍那年,肖榮基12歲。照片上的哥哥穿著一身軍裝,腰板兒挺得筆直,眼神里都是堅定,滿是對軍營生活的熱切期盼。“和之前不一樣了!”肖榮基覺得哥哥太酷了。那天,當兵的“種子”就像是遇上了一場春日甘霖,吸飽了水分后在肖榮基的心里冒出頭來。
肖思遠參軍4年,回家探親只有2次。“你在那里苦不苦?累不累?”這是一個家人迫切想知道卻每次聊天都閉口不提的問題。
看著哥哥黝黑的臉龐和干裂的雙手,肖榮基明白,邊防軍人不是好當的。冬天山上的雪有多厚?高原的風沙吹過臉龐是什么滋味?巡邏路上會不會發生危險?這些問題肖榮基都太想知道了,但他問不出口。喀喇昆侖山上常年大風、積雪不化,生長在中原腹地的哥哥咋能受得了這種苦?
“今天是中秋節……說句心里話,我也想家,我也有愛。但既然來當兵,就知責任大,你不扛槍我不扛槍,誰來保衛祖國,誰來保衛家。”在哥哥的戰地日記里,肖榮基找到了答案。當兵的“種子”在他心中迅速吸收養分,在春風下蓬勃生長。
今年3月,肖榮基向延津縣人武部提交了入伍申請。經過一系列流程,肖榮基成為一名預備兵員。他背起行囊,來到人武部參加預備役適應性訓練,準備踏上哥哥未走完的軍旅路。
在人武部訓練的一個多月里,肖榮基嚴格遵守章程規定,完成站崗執勤、體能訓練等任務。人武部副部長劉光旺對他贊賞有加:“有什么活都搶著干,訓練刻苦、做事細心,表現非常出色!”
那段日子,肖榮基頻繁地想起哥哥。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時、訓練體力到達極限時,他看著眼前鮮紅的旗幟,唱起并不熟悉的軍歌,這樁樁件件都像是在提醒肖榮基,哥哥曾經的生活也是這樣的:某一個崗哨上會有哥哥挺拔的身影,某一條跑道上會有哥哥奔跑過的痕跡……如今所有關于哥哥的記憶,都化作一張照片,放在肖榮基的衣柜里,在未來的日子里陪著他走進軍營生活。
金桂飄香時,肖榮基正式成為一名新兵。此刻,他心中當兵的“種子”已成長為一棵小樹,散發出勃勃生機。
沿著哥哥的路繼續走下去
父子三人躺在大床上,兩個兒子嘰嘰喳喳地說著各種趣聞,到興頭兒上還會打打鬧鬧,然后笑個不停……這是父親肖勝松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2016年夏天,大兒子肖思遠參軍入伍。看著身穿新軍裝、胸戴大紅花的兒子,肖勝松滿心滿眼都是歡喜。“拿到新軍裝的那一晚,思遠激動得一宿沒睡覺,拿起軍裝試了又試。走的時候還跟我們說,‘要讓我們看到一個嶄新的兒子’。”
參軍后的幾年里,肖思遠成了肖勝松的驕傲。兒子在任務期間主動申請參加了第一次進點勘察、抵邊巡邏。他還是團里出名的“執勤能手”,對巡邏線上哪段路易陷車、哪個點常塌方、哪條河難通行都了如指掌。出色的表現,讓他成為尖刀班班長。
以大學生身份參軍的肖思遠,在服完兩年兵役后主動選擇繼續留隊。“我們都支持他在部隊長干,這是孩子的夢想。”母親劉利霞說。
后來,肖思遠列了好多計劃,說等休假就帶父母出去旅游。洛陽、西安、北京……“思遠說,都已經規劃好啦。”父親說。
如今,一切成為永遠的記憶。家中的父母沒能等到歸來的兒子,母親痛苦不已,有一段日子終日以淚洗面;父親肖勝松背著一個小挎包,里面放著兒子的照片,帶他走向了一座座素未謀面的城市,他想帶兒子去看看那些未來得及看的風景。
有一天,弟弟肖榮基鄭重對父母說:“我也想去當兵。”聽到這句話時,肖勝松仿佛看到了6年前的肖思遠站在自己面前,兄弟倆眼睛里是一樣的堅定,可父親的心情和當年截然不同。
“送思遠走的時候是驕傲和興奮,兒子要去保家衛國了。”多年后,看著小兒子說出同樣的話、做出同樣的選擇,肖勝松心里是萬分不舍。最終,父親還是拍拍兒子的肩膀,像是鼓勵他,也像是在寬慰自己:“想做就去做,不用擔心我們。”
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對年輕的肖榮基來說是最好的助推劑。“我之前的人生有父母、有哥哥,有人替我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生活的壓力,現在哥哥走了,我就必須扛起之前壓在他身上的那些責任,替他走下去。”肖榮基說。
拿到新軍裝的那一晚,肖榮基躺在曾經和哥哥一起睡過的床上久久不能入眠。軍裝整齊擺放在床頭,看著塞得滿滿的背囊,肖榮基心里不禁想:“哥哥入伍前一定也很興奮吧,那可是他一生的理想。”
“雖然哥哥離開了,但生活仍要繼續,我想沿著哥哥的路繼續走下去。”如今,穿上同樣的軍裝,肖榮基也背負著同樣的理想,要去替哥哥走一程他想走卻還未來得及走的路。
母親劉利霞從高原帶回兒子曾經睡過的枕頭。如今,她每晚都枕著入眠,在每一個重逢的夢里,劉利霞的心都和兒子一起,留在了喀喇昆侖的高原山川中。
“思遠未完成的心愿,就是我們全家人共同的心愿。”看到身穿軍裝的肖榮基,年輕的面孔風華正茂。劉利霞深信,榮基會帶著她的信念,繼續完成思遠的心愿。
“肖思遠”就像一條紐帶
就在肖榮基決定接過哥哥手中的鋼槍時,千里之外,福建省軍區福州第九離職干部休養所干事陳巧釵,也做出了和他一樣的選擇。
陳巧釵,是肖思遠的戰友、戍邊烈士陳祥榕的姐姐。弟弟犧牲前,她是福州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專職律師,本可以繼續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上深耕,但她說:“弟弟熱愛軍營,想保衛祖國和人民,我想延續他的這份熱愛”。
去年,陳巧釵如愿加入了軍隊文職隊伍,繼續弟弟未竟的事業,以最像弟弟的方式去續寫這份“清澈的愛”。
守望,帶著英雄的使命前行。
南疆軍區空喀山口邊防連,剛巡邏結束回到哨所的依布拉依木·塔依爾,是肖思遠生前所在連隊的新兵。入伍前,他是當地的一名民兵,騎著牦牛、拿著棍子,在新疆庫地達坂的大草原上擔負巡警任務。參加民兵培訓時,塔依爾看到了戍邊烈士們英勇戰斗的視頻。那一刻,他暗下決心:“到祖國最需要的一線去!”
從喀喇昆侖到華北平原,中間橫亙著萬水千山,“肖思遠”就像一條紐帶將他們悄然連綴在一起。
2021年11月25日,河南省延津縣石婆固鎮龍王廟村,肖思遠民兵連授旗儀式隆重舉行。聽說要組建肖思遠民兵連,退役軍人、黨員和青年積極報名,經過嚴格篩選,50多名優秀青年入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戍邊烈士的感召和國防教育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軍營,奔赴邊關。
今年春季征兵,延津縣參軍報名人數為580余人,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同時,在肖思遠的母校——河南農業職業學院,7名大學生主動申請到肖思遠烈士的原部隊服役。
千里之外,肖思遠時時掛念的邊疆,成為像肖榮基一樣的年輕人渴望奔赴的遠方,一茬接著一茬,這片土地的每個點位上都有他們堅毅的身影,共同守望著祖國的山河。
“清澈的愛”永遠延續
■本報記者 劉建偉
弟弟肖榮基接過哥哥肖思遠的鋼槍,接力從軍去繼續哥哥未竟的事業,續寫這份“清澈的愛”;受肖思遠事跡影響,其母校7名大學生主動申請到他生前所在部隊服役……
從肖榮基接力從軍的故事瞭望開來,記者發現,接力從軍護山河,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烈士陳祥榕的姐姐陳巧釵,在弟弟犧牲后選擇加入軍隊文職隊伍,延續弟弟的這份熱愛;烈士孟祥斌的女兒孟詩妍,高考時報考父親當年就讀的軍校,前不久前往大學報到,踏上追尋父親的道路……
不約而同選擇“接過親人的鋼槍”,這不是一種偶然。時下,全軍部隊究竟有多少像他們一樣接力從軍的官兵,我們無法一一統計。但滴水見太陽,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一代代熱血軍人正以對人民軍隊無比熱愛之情,影響著自己的兄弟姐妹乃至下一代甚至下幾代,熏陶著他們的兒女和子孫接力走進軍營。
放眼新時代,這樣的故事隨處可見。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胸懷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萬丈豪情,我們理應深層次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革命戰爭年代,為了保家衛國,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父子兵、兄弟兵比比皆是。和平年代,面對安逸生活與其他社會誘惑,為什么那么多英雄的親人、軍人的后代仍然會義無反顧選擇軍營?
這是人民軍隊的血脈傳承。一支軍隊崇尚什么、熱衷什么,一名軍人崇拜什么、傳承什么,往往能反映這支軍隊的光榮傳統。我們知道,崇拜什么樣的人,才會選擇什么樣的人生。一批批軍人后代前赴后繼投身軍旅的背后,原因有很多,但最關鍵的是,人民軍隊以強大的吸引力凝聚力,讓一代代軍人深深地愛戀、久久地眷戀。他們在轉身離去之后,最大的心愿還是想把自己的后代送到部隊,續寫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這是人民軍隊的信念支撐。信仰就是戰斗力。肖榮基、陳巧釵、孟詩妍等烈士親屬接力從軍的故事,既體現了人民軍隊強大的吸引力感染力,更折射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信仰信念。有了這種信念支撐,不管歲月如何流逝、官兵如何更迭,人民軍隊的靈魂永在、血脈永續、根基永固、優勢永存。
這是人民軍隊的勝戰基因。“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采訪中,記者腦海中不止一次浮現出這樣的鏡頭:戰爭年代,執行攻打山頭作戰任務,一批人倒下了,又一批人沖上來,前赴后繼,勢不可當。如今,軍人至親接力參軍,在沒有戰火硝煙的和平年代,他們同樣一批又一批地沖了上來,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這樣的接力“沖鋒”,無疑是人民軍隊強大的勝戰基因。
綠色的軍裝下是無盡的力量,堅定的目光中是滿腔的熱忱。他們都是像肖榮基一樣的平凡人,以稚嫩而無畏的青春詮釋著新一代人的擔當,以赤子之心將最好的年華奉獻軍營;他們是保衛祖國的燈塔,星星點點亮于長夜,在每個不知名的日子里,守望著祖國的每寸山河。
從浴血榮光中走來,向世界一流奔去。記者相信:當越來越多年輕人前赴后繼走進軍營,必將賡續英雄血脈,成為保家衛國的中流砥柱。
(解放軍報 記者 劉建偉 趙婉姝 通訊員 馮雨 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