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8月14日電 (熊佳欣)13日,在昆明舉辦的2021中國自動化大會上,國內外自動化等相關領域40余位院士以及各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航天、類腦智能、認知計算等多個熱點方向,聚焦人工智能賦能中國產業未來發展,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發展人工智能的動力是算法(包括平臺)、算力(包括芯片)和數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介紹,60余年來,人工智能主流核心技術經歷了3次創新,分別是規則和邏輯驅動的人工智能、知識和推理驅動的人工智能、數據和深度神經網絡模型驅動的人工智能。他指出,新理論、突破性創新應用,知識和場景平臺、數據及算力算法平臺、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共存于系統模型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發展。
潘云鶴表示,視覺知識、多重知識表達、視覺理解扮演‘開路先鋒’,大數據和跨媒體智能作為引導,人工智能將走向數據和知識雙輪驅動的未來發展方向。
“促進人工智能的開發與應用面向經濟,經濟是下一步人工智能研究的推動力。”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則聚焦人工智能賦能下的工業智能領域。工業智能的內涵包括工業自動化、工業信息化和工業智能化,實現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流程優化。他表示,工業人工智能當前的目標是將以前無法實現工業生產自動化的任務實現自動化,將全面實現知識工作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包括工況識別、人機互動與協作的智能化決策等,顯著提高經濟效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桂衛華說,隨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智能制造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共同主題,是實現節能減排的強有力方式。工業智能技術將成為產業升級與優化的核心技術,賦能行業實現“雙碳目標”。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袁利圍繞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技術發展,介紹近地航天器、載人航天等核心領域技術突破碩果累累,而未來面對的將是更復雜的任務、更未知的環境,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技術需要“更高級的自主”。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成為重要基礎,在系統層面根據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調整和演化,主動學習探索以應對不確定性,擁有不可預測和動態場景下的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