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孫 越
留住稀缺人才,需要打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不少考古人才扎根田間地頭,是希望能夠潛心研究。而與此同時,“人間煙火”是人才立足的根本,建設良好的發展環境,有助于讓人才減少后顧之憂,從而產出更多有價值的成果。
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22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征集結果中,“飛天神韻 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巡展”在列。
而與敦煌文化“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敦煌考古人才招聘遇“冷”。
在講述敦煌文明和守護人故事的紀錄片《敦煌師父》中,敦煌考古研究所所長張小剛表示,今年考古所編制都有所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愿意到敦煌的應聘者也就更少,“有五六個人報名,結果全缺考,一個都不來”。
專家表示,要擺脫考古人才短缺的困境,應當給予高校招生和人才培養足夠的支持,并適當降低招人標準、提升人才待遇,讓考古人才兼得“人間煙火”和“詩與遠方”。
招聘計劃經常落空
一邊是考公熱,今年國考報名人數突破200萬人;一邊是考古熱,眾多文物、文物機構和考古相關節目走紅網絡。在此背景下,敦煌考古編制崗位無人應聘的“窘境”不免令人咋舌。
張小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這幾年考古由冷及熱,是全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比如敦煌,千年IP出圈成了新網紅,考古學的社會意義在國內不斷增強,真正喜歡考古學科的人也越來越多。從大環境上看,現在確實是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然而,真正從事考古的人,從來都是少數群體。
“目前,敦煌考古研究所人員緊張,只有20人左右。即使其他工作全都不做,只做石窟寺考古報告,這些人員依然是不夠的。”張小剛說。
公告顯示,2021年以來,敦煌研究院進行了多次招聘,招聘對象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員、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等,且對專業有一定的要求。敦煌研究院人力資源處工作人員稱,他們現在缺少博士這樣的高層次人才,招聘計劃經常落空。
據了解,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超過200萬人,共142.2萬人實際參加考試,參加考試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46∶1。但在平均數背后,各地區因經濟發展不同,崗位競爭情況差異極大。其中,北京、廣東報名人數均超過20萬人,甘肅只有不到4萬人報名。
多重因素讓文物保護“一才難求”
多位受訪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敦煌偏僻的地理位置,加之其嚴格的招聘和工作要求、較低的薪資待遇等因素,讓很多應聘者望而卻步。
據了解,本次敦煌編制崗位招聘要求必須是“雙一流”或八大美院的碩士研究生,年齡在35歲以下??脊叛芯?、文物保護一直是門檻較高的專業,對文化素養有一定的要求,而敦煌學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史跡和敦煌學理論等為主要研究對象,這決定了從業者必須擁有對口的專業基礎。
考古專業的人數較少,更讓這一局面“雪上加霜”。相對于高校里其他熱門學科,考古學可謂是相當“冷門”,實習難、就業環境艱苦、方向單一等問題成為影響大學生選擇考古專業的因素。
崗位待遇低更是直指人才匱乏的痛點所在。敦煌研究院是甘肅省直事業單位,隸屬于甘肅省文物局。事業編制的崗位工資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直接的關系。據了解,截至2021年6月,敦煌研究院共有職工1507人。而根據公開報告,2021年度其人員經費為8254萬元。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敦煌地處西北,位置偏遠,經濟發展水平與許多大城市存在差距。高校畢業后,優中擇優的年輕人傾向于選擇大城市發展,在低薪資面前,這樣的崗位更加缺乏競爭力。
鎖住“精英”才能更好推進行業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曹斌表示,對于任何行業來說,人才都是其發展的根本,考古也不例外。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面臨的困境,折射出了我國文保人才緊缺的現狀。
《文物調研》發表的文章《關于當前我國考古工作面臨的編制與從業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中提到,截至2019年底,全國省級文物事業單位共有編制人數1670名,加上國家級單位的編制人數,全國省級以上文物考古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有人數不足2100名。若以國土面積計算,每名考古人員需要承擔4571.4平方公里的考古勘探與發掘任務。文物考古事業單位崗位編制不足,意味著科研人員的日常晉升通道較窄,后備力量長期難以補充。
關于專業人才的培養與人才流動情況,曹斌提到,考古作為冷門專業,不只是招生規模小,還有一些同學及家長因擔心就業難而放棄報考。報考考古專業的學生在進入學校后,還面臨“轉專業”“大類招生分流”等考驗。因此,要擺脫考古人才短缺的困境,必須要給予高校招生和人才培養足夠的支持。同時,用人單位可以適當放低“門檻”,讓更多人才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今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實施辦法》,未來5年,山西省將通過高考面向全省117個縣(市、區)定向培養600位文物全科人才。業內人士認為,這種“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對于解決考古人才短缺問題很有價值,值得借鑒。
專家認為,要留住稀缺人才,需要打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不少考古人才扎根田間地頭,是希望能夠潛心研究,在考古領域有所成長、有所建樹。而與此同時,“人間煙火”是人才立足的根本,建設良好的發展環境,有助于讓人才減少后顧之憂,從而產出更多有價值的成果。
“只有擁有更好的發展環境,考古這個‘冷門’專業才能在目前有限的人才中鎖住自己的‘精英’,推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建設?!辈鼙笳f。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