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各地“拼經濟” 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不可或缺
北京2月25日電 (記者 李曉喻)隨著各地掀起“拼經濟”熱潮,中國經濟正在企穩(wěn)回升。有學者認為,在力促投資、消費、進出口“三駕馬車”快馬加鞭之余,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不可或缺。
在近日舉行的“以結構轉型推進高質量發(fā)展”高峰論壇暨《結構轉型》新書發(fā)布會上,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未來10-15年左右,中國產業(yè)結構、科技結構、消費結構、城鄉(xiāng)結構、能源結構、貿易結構等仍有較大的轉型升級空間,經濟結構轉型仍蘊藏著較大增長潛力和發(fā)展動能。
遲福林也坦言,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正面臨“不進則退”的挑戰(zhàn),國際地緣政治、全球經濟格局變化深刻改變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外部環(huán)境,內部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掣肘經濟結構轉型進程。
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劉偉表示,從經濟發(fā)展角度看,不少國家現代化進程遭遇遲滯、中斷甚至倒退,根本原因就在于經濟結構升級遲緩或結構單一。在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情況下,抓緊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對中國推進現代化進程至關重要。
在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看來,與促進投資、消費、進出口相比,“結構轉型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
分析人士認為,要推動經濟結構升級,中國應重視三方面。
其一,加快結構性改革。遲福林稱,推進結構轉型應在結構性改革上取得突破。比如,深化以技術、數據、土地為重點的要素市場化改革,形成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以服務領域為重點,著力打破市場壟斷和行政壟斷;深化科教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監(jiān)管體制等。
中國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禮群也表示,中國應著眼于未來5-10年結構轉型的戰(zhàn)略需求,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如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建立數據定價機制,有序推進數據跨境流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推動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等。
其二,加強原始創(chuàng)新驅動。
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經過多年引進、消化吸收,中國在越來越多技術領域已經進入“無人區(qū)”。在這一階段,想要成為身處前沿的創(chuàng)新型國家,加強原始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
劉世錦稱,過去人們將科研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yè)化應用等若干階段,但近年來隨著新技術革命勃興,這種劃分“已經過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yè)化應用的邊界日益模糊。因此,應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yè)化應用等融為一體,重視科技性骨干企業(yè)在原始創(chuàng)新中的引領作用。
其三,推進制度型開放。近年來,中國擴大開放著力點已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規(guī)則、規(guī)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稱,對外開放順暢,經濟發(fā)展也就順暢。因此,中國需主動營造有利于擴大開放的國內外環(huán)境,堅定不移推進制度型開放,以更大規(guī)模的開放來推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進而最終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