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月25日電 題:上海開年看信心:如何以“創新消費”促動國內大循環?
作者 樊中華 高志苗
上班路上打開小紅書App,滬上白領齊斐言又看到了盒馬新品的“種草帖”,切換盒馬App,搜索,下單一氣呵成,趁午飯時間拍照、品嘗,下班路上順便寫了個測評,發布到小紅書賬號,她笑稱自己是“追新族”,特別是對新品食物,“毫無抵抗力”。
回力與雀巢香蕉先生的聯名款球鞋、海鷗手表全新設計的“潮表”、“水調歌頭”非遺折扇……在得物App上,看似異想天開的跨界攜手、老字號“逆生長”、傳統文化化身“國潮”等創新迭出不窮,“社區+電商”驅動潮流消費潮涌陣陣。
近年來,創新經濟已成為激活滬上消費潛能的一大主流因素。“從需求側來說,新生代消費者的消費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更加注重新奇、時尚、有探索性的商品;從供給側而言,企業也在不斷通過品牌、模式、產品創新應對新的消費趨勢;同時,既往疫情對品牌和市場造成的沖擊也成為當前刺激更多創新萌生以搶占消費市場的重要動因。”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蔣青云告訴記者。

“新”字訣撬動新消費
從簡單的商品跨界,到跨IP、跨領域合作,再到跨平臺、線上線下互動,借力共贏的多維度創新成為引領新消費的主動力。
作為中國“新零售”的引領者,盒馬一方面將互聯網快速迭代的理念應用在產品創新中,僅其“盒馬工坊”一個品牌,就在以日均1-2個新品的速度不斷刷新消費者購物車。
另一方面,則專注于探索全新的跨界模式。與小紅書合作推出的“新有所薯過大年”預制菜,與網紅咖啡永璞聯手打造可以DIY的椰子水和咖啡液“一顆鮮椰美式”……一批批新品借由“顏值經濟”“社交消費”“萌經濟”等迅速“出圈”,不斷掀起話題和購買熱潮。
不少專家分析指出,多種多樣的跨界創新風靡不斷,一是因為企業借此實現了品牌認知度、美譽度和知名度的強強聯合,其產品天然具有極高的可信度,讓消費者敢于嘗新;二是品牌合作“跨度”越大,越具有反差性和吸引力,更易引起好奇心促成消費;三是領域差異愈大,愈易形成優勢互補,找到共贏點。這種“開放式創新”由此成為企業吸引市場目光的“利器”。
“盒馬代表的是新的消費需求,‘新’代表著未來,代表著消費趨勢,也代表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盒馬CEO侯毅看來,中國的消費場景正在不斷更新,“上海引領著全國的消費創新,上海消費者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幫助盒馬驗證著消費趨勢。”
此外,侯毅觀察發現,盒馬在上海的創新,正在為全國帶去新的消費理念,“中國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不會囿于本地口味,更愿意去嘗試外地美食和新東西,擁抱變化和未來”,這也意味著,當前的創新消費擁有巨大廣闊的市場潛力。
這也是不少中外品牌的共識。全球知名水果生產經銷商都樂近年來陸續牽手迪士尼及小黃人,在中國開發出多樣化的IP產品。
“我們發現中國消費者食用水果的場景在不斷豐富,因此開發了適用于白領辦公室場景、戶外愛好者出游場景的多款鮮切產品,上市后供不應求,”都樂中國市場總監王娜告訴記者,多維度的創新舉措使都樂近年在華銷售額直線上升,“經歷過疫情,消費者的健康意識在不斷提升,新時尚、新健康、新精致主義正在成為主要趨勢,提高產品品質及服務體驗才能擁有更大的機會。”

新活力再振新潛能
事實上,敏感于消費端的創新所激活的市場潛能之大難以預估。
西藏日喀則的青稞,在跨區域跨界合作下,變身美味的青稞風味八寶飯走上全國百姓餐桌,打開了產業發展的新大門;大別山的黑山羊,經盒馬新零售賦能,綜合價值實現翻番,走俏全國;上海老字號邵萬生也經由創新合作對其經典燒麥產品進行了口味與工藝上“破天荒”的新嘗試,不僅走向了全國市場,同時促其計劃擴大產能,再迎新發展。
“當前的中國,創新無處不在,消費領域的創新往往容易被忽視,但卻是使市民百姓最具獲得感的。”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首席研究員何萬篷認為,消費最重要的屬性就是促進人的交互和資源、要素的自由便捷流動。他建議,城市應打造“大消費”,直奔場景,直擊痛點,直達人心,吸引量大面廣的自然人,把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地轉化為創新創業的動力。
就在今年1月,上海市印發了《上海市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行動方案》,其中特別提出,要對具有市場引領性的創新業態、模式及創意活動等消費市場的創新發展進行支持。
而近年來,上海政府層面也在大力推進首發經濟、夜間經濟、直播經濟等,打造特色商業地標。同時,一系列開放政策的供給也極大地促進了進口品牌與商品落地中國市場,源源不斷的全球新品不僅豐富了消費選擇,更讓各界看到了市場帶來的信心。
“疫情全面放開后,我們感受到中國經濟迅速回暖,開放后的第一個月,我們的銷售額銳增,達到近三年單月之最,可見消費市場復蘇向好,”王娜說,隨著越來越多的水果產地的開放準入,都樂會爭取在第一時間引進新產地的水果,不斷研究消費者需求,創造更多場景消費,“對于中國市場,都樂一直充滿信心。”
蔣青云指出,開放的上海具有引領時尚和包容創新的基因,新的品牌、平臺因此大量誕生于此,但以“創新”不斷激活消費力,應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激發處于市場最前沿的中小微企業的創新潛能。
“如應以創新的政策鼓勵諸如地攤經濟這樣的小微創業,他們是實體經濟的神經末梢,在面對面交易中產生的情感和知識流動會使其對消費需求的變化感知最為敏銳,成為創新‘風向標’,”蔣青云建議,疫后上海提振消費,不妨充分利用城市閑置空間,結合夜間經濟等,鼓勵低成本商業創業,讓城市消費更多元,也可讓更多群體從創新創業中獲得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