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月24日電 題:烏克蘭危機沖擊國際秩序 沖突戰爭沒有真正贏家
作者 馬佳佳 林宇軒
自2022年2月24日至今,烏克蘭危機已滿一年。在戰火延宕的一年中,前線戰事膠著,外溢影響廣泛,和談止戰的希望幾經燃起又紛紛破滅。危機引發的流血沖突、糧食問題、能源危機、安全挑戰波及廣泛且影響深遠。中國國際問題專家接受記者專訪時就此指出,危機升級加速國際秩序的演變,但曠日持久的戰爭沖突之下,沒有真正的贏家。
戰局錯綜復雜 歷經三度變化
歷經一年,俄烏戰場局勢依然錯綜復雜。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葉海林分析稱,過去一年中,戰場局勢經歷了三個重要節點。
第一個轉折點是2022年4月發生的“布恰事件”。葉海林向記者表示,俄烏代表團在伊斯坦布爾進行談判時原本是可能達成協議的,“布恰事件”使得和談無望,雙方無法再進行有意義的外交接觸。
“布恰事件”后,俄軍從全面進攻轉向重點進攻頓巴斯地區,并控制了大部分城市。2022年5月以后,攻勢明顯放緩,這是第二個轉折點,俄軍進展比較順利。
自2022年9月以來,隨著“北溪”管道被炸、克里米亞大橋遇襲、俄軍撤出赫爾松,烏克蘭軍隊轉守為攻,這是又一個轉折點。目前,俄軍最新一輪攻勢的結果仍有待觀察。
現實條件缺乏 難以收住“拳頭”重返和談
從2022年2月底開始,俄烏雙方代表已舉行多輪面對面和視頻談判,但都沒有取得具體成果。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強化對烏軍事援助。去年5月起,俄烏對話實質陷入停滯,雙方互相指責對方破壞協議。在烏克蘭危機一周年之際,美國總統拜登突訪基輔,并宣布再向烏克蘭提供5億美元的軍事支持,不斷增加的金援與軍援,導致戰局變數增加,短時間內停火止戰希望渺茫。
歷經數輪和談未果,沖突雙方為何難以收住“拳頭”,重返和談對話?葉海林指出,和談成功與否,并不由俄烏決定,而是取決于俄羅斯同北約的博弈。俄方不斷釋放談判信號,而北約似乎沒有和談的意愿。
美國明顯漁利 沖突戰爭沒有最終贏家
戰火延宕一年,仍無平息跡象。軍事沖突之下,誰會成為贏家?
葉海林指出,從短期來看,烏克蘭危機升級對俄羅斯和歐洲國家并無好處,而美國的既得利益卻十分明顯:既通過戰爭和制裁削弱了俄羅斯實力,又能利用烏克蘭問題牽制歐洲。此外,美國軍工復合體也可以從向烏克蘭提供軍火援助當中直接獲得利益。
然而,沖突持續并不能強化美國的全球霸權。葉海林分析稱,在冷戰時期,美國和其盟友的利益是同向的,所以一旦取得優勢以后,其霸權就會擴大。如今美國的利益與其盟友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這場戰爭當中,美國的既得利益只有一部分來自俄羅斯,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歐洲。在美國的霸權體系下,這種利益流向是內循環,總量并沒有增加。”葉海林說,由此看來,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難言最終贏家。
勸和促談 政治解決展現擔當
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談及烏克蘭問題,重申“中國所做的一切就是勸和促談”。2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布《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對此,葉海林指出,中國用實際行動向西方、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不是俄烏沖突的當事方,也不是參與者,但是盡可能地為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做出積極努力,展現了負責任大國擔當。
“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一周年告訴我們,國際秩序正在發生重大深遠的變化。但是作為沖突相關方的美西方和俄羅斯都還有相當多的戰爭資源尚未動員,沖突的終局尚不明朗。國際秩序變化演進的最終結果如何、將會怎樣塑造未來的國際格局,現在還難以下結論。”葉海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