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明眸
■鄭 磊 楊 進
雪落邊關,日出金山,冰峰之巔鍍上了一層金色。飛轉的雷達猶如明亮警惕的眼睛,凝望著浩瀚的蒼穹。
升旗,敬禮!海拔5000多米的陣地上,戰士們整齊列隊。一陣大風刮來,吹得人有些晃,國旗則在風中呼啦啦地飛揚升起。這是特別的儀式,是追尋更是出發——又一批新型雷達操縱員改裝結業,即將奔赴新的戰位。
“戰友們,風再大也要站定,把腰桿子挺直了!”老兵王勝全在隊伍前用洪亮的聲音喊話。看著那一張張略顯稚嫩的臉龐,一雙雙純凈的眼睛,他不覺眼睛有些發熱。已記不得這是送走的第幾批戰友,轉眼間,這是他在雪山上的第27個年頭。
老兵的故事,或許在年輕人眼里有些不可思議。這天,王勝全給“00后”們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1994年,甘巴拉雷達站被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第二年,王勝全當兵入伍。當時,他從報紙上讀到了報道,激動得睡不著,半夜爬起,將申請書寫了一遍又一遍,覺得還不夠,就學著影片里的鏡頭,用小刀劃破手指寫下:“我自愿申請進藏,獻身國防,保家衛國!”
雪山上的苦,比想象的還要多。缺氧令人頭痛欲裂,狂風能夠掀翻鐵皮屋頂,大雪齊腰深,缺少飲用水,更難以吃到新鮮蔬菜。縱使王勝全做足了心理準備,仍是備受打擊。可漸漸地,他發現老兵們沒有一個人叫苦,仿佛雪山的艱苦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3年后,王勝全考入空軍雷達學院。畢業時,他本有機會選擇別的部隊,可他還是再次主動申請回到甘巴拉。
“山上待久了,就舍不得離開了,即便回到家里,還是惦記著連隊。”想起當年自己的選擇,王勝全沒有后悔。
那年,改裝新型雷達,王勝全在改裝考核中,被年輕的戰友遠遠甩在后面。新型雷達要求技師具備精確測量數據、分析數字電路圖、編寫程序等十八般武藝。王勝全沉下心來,晚上翻著800多頁的技術操作手冊,常常看到深夜一兩點,白天又爬到天線上頂著七八級的大風熟悉雷達部件、記錄工作參數。這樣高強度的學習狀態,他持續了兩個多月,最終掌握了新型雷達要求的相關技能。
常年在高海拔陣地工作,王勝全患上了心肌肥大缺血等高原病。組織考慮到他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想把他調整到海拔相對較低的雷達站工作。
那天,正在方艙里進行檢修維護的王勝全,接到指導員的電話。電話里,指導員告知他,組織計劃把他調離甘巴拉。
那一刻,這位一向堅強的老兵抱著電路板件哭了,他含著淚說:“別讓我走,讓我待在甘巴拉,就是組織給我的最大照顧和榮譽!”
聽完王勝全的經歷,年輕戰士眼睛里寫滿了驚訝:“班長,沒想到,您也是個熱血青年!”
新兵們都笑了起來,王勝全說:“守山頭的人,血要熱,腳跟要穩。”他記起自己剛入伍時,連長也說過類似的話。這27年間,他滿頭的青絲變得花白,曾稚嫩的臉龐變得有些粗糙。
時間改變了人,也改變了雷達旅。從晶體管到集成電路,再到新型雷達,一個山頭接著一個山頭,王勝全覺得自己一直在奔跑,一直在翻山越嶺。翻過這一峰,才發現山后有更高的峰,腳步永遠不能停歇。
對于雷達兵來說,奔跑是常態。在高原上奔跑,比翻山越嶺還難。
這里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正常行走都相當于內地負重前行。可官兵卻在這樣的環境中時刻做好了奔跑的準備,將奔跑視為常態。每當官兵接到命令,那奮不顧身的奔跑姿態,更像是在沖鋒。
老一輩高原雷達兵翻雪山、蹚冰河、抗缺氧,在座座冰峰雪嶺豎起雷達天線。隨著一根根固定雷達的鋼釬砸進凍土,高原雷達兵在雪山之巔扎下了根。
從此,一雙雙雪域明眸在雪山間日夜凝視。一茬茬官兵將青春融進冰峰、灑在雪嶺,鑄就了“甘愿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的“甘巴拉精神”。
近些年來,往日偏遠艱苦的高原雷達站舊貌換新顏。雷達陣地修建了新式保溫營房,宿舍鋪上了電熱地暖,室內也有了干凈的衛生間。官兵戰備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執勤手段更加多樣高效。
“鋼釬打不進,人也要扎根”。牢記前輩們進藏時的誓言,年輕的高原雷達兵們不斷拓展能力邊界,從守山頭到走下雪山參加演訓任務,機動能力越練越強,雪域高原的預警天網越織越密。
新的雷達、新的訓練模式、新的人才骨干,一座座雪山雷達站正呈現出新的氣象。王勝全很欣慰,高原雷達兵的精神旗幟已插上更高峰,相信雪山的“明眸”將望得更遠更深邃。(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