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2月24日電 (徐夢文 劉德昌)“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我有責任和義務將客家紙雕藝術更好地向學生進行展示和講解,從小培養他們對傳統技藝的興趣,讓這項技藝煥發出更多活力,也更好地傳承下去。”贛州客家紙雕技藝傳承人張壽疆如是說。
贛南客家紙雕藝術根源于客家傳統雕刻藝術與傳統剪紙鏤空藝術,最早起源于漢代的“金銀平脫技藝”,多以吉祥喜慶、福祿壽延、王福呈祥、子嗣延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為主題,以一種新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手法表現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和宋城文化。
近日,在江西贛州市文清路小學課后服務非遺課程的課堂上,同學們在張壽疆的講解和指導下,體驗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紙雕技藝”。

學生正在學習客家紙雕技藝。 歐艷芬 攝
紙雕需繪制精細的畫稿。課堂上,學生們手持鉛筆,在速寫本上一筆一畫地描繪著,耐心地畫下每一個要雕刻的細節,為接下來的紙雕創作做準備,這也是創作中最重要的一環。
“我這幾節課學習的紙雕一般要刻8層銅版紙,雕刻的過程鍛煉了我做事的耐心,心也更細了,讓我對紙雕藝術更感興趣了,也更加地了解和喜歡上傳統藝術了。”學生張詩雨說。
“完成一幅紙雕作品過程雖然很累,但完工后感覺作品很美,也很有成就感。”學生鄧煜融自豪地說。
客家紙雕創作與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剪紙鏤空藝術,發揚創新的疊加技法”,是從客家民俗文化、宋城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汲取創作的豐富養分,不拘一格地用紙雕把贛南客家文化展現出來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據了解,贛州市文清路小學將贛南客家紙雕技藝課程作為學校課后服務非遺課程之一,已開展近兩年,旨在讓不同年齡層次的孩子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體驗非遺文化魅力。(完)
【編輯: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