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朋友來家里聚餐慶祝中國農歷新年那天,我做了一大桌老家湖南菜肴。用地道家鄉菜招待大伙,這是我的習慣,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那是因為我在20年前第一次回國探親時吃了地道的家鄉菜之后,就一直忘不了那家鄉的味道,之后就學著做曾經在家人餐桌上吃過的各式菜肴。
2002年8月,我回中國探親。我回國心情很特別,父母不在后,我是一個海外游子,在國內我已經沒有家了。3個姐姐家里的住房都不大,我和妻子帶上讀初中的大女兒和兩歲的小女兒住在賓館里。
在家鄉的幾天里,妻子和我兩邊的家人紛紛趕來,在賓館與我們見面,與我一起長大的朋友們也登門拜訪。我們的賓館房間里每天從早到晚親戚朋友不斷,一日三餐全都被各家安排到餐館里設宴招待。
盡管在家鄉每天排滿的宴席上,我們吃遍了各種美味佳肴,可令我特別難忘的還是在3個姐姐家和岳父母家的餐桌上吃到的地道家鄉菜:辣椒炒臘肉、豆豉臘肉魚合蒸、五香粉蒸肉、魚丸湯。我離開家鄉回美國,姐姐們買了不少衡陽土特產讓我們帶回美國,又送給我們不少精制的床單被套。岳父母家在農村,過去每年春節前,家里會宰殺一頭豬,生產隊里會分幾條魚,他們把豬肉、魚肉腌制好后吹干,在家里的灶火上煙熏,掛在廚房的屋梁下吃上一整年。我們離開家鄉時,岳父母給我們送來自家腌制的臘肉、熏魚,自己制作的魚丸、蒸肉米粉、剁辣椒醬。
回到洛杉磯后,我經常會去華人超市購買臘肉、干魚、蒸肉米粉,吃了好些年,我始終沒有吃出家鄉親人自家餐桌上的那種味道。漂亮的包裝上分明寫著湖南臘肉,那是在美國當地生產的,完全沒有被煙熏過。出售的各種干魚,也僅是在打撈后撒了鹽曬干的。盡管也有五香蒸肉米粉賣,但還是沒有故鄉家里蒸出來的粉蒸肉味道好。好多年過去了,我始終忘不了那特別讓我惦記的家鄉味道。
有一天,我在湖南鄉親微信群里看到有人出售自家腌制的湖南臘肉熏魚,雖然要比超市銷售的貴一倍多,我還是立刻下單買了幾斤回來。那天,我做了一份辣椒蒜苗炒臘肉,與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頓。
既然人家可以自己腌制家鄉臘肉,為何我不自己動手制作呢?為了讓家人和朋友能在美國品嘗到我家鄉的味道,我開始學習如何在異鄉也烹調出一大桌家鄉菜來。我向國內的親人要來腌制臘肉臘魚、打魚丸的方法和自制蒸肉米粉的配方。冬天來臨,天氣冷了,我便從超市買來十幾磅五花肉和草魚,把肉切成條,魚砍成塊,放上鹽、料酒、醬油、花椒、八角、干辣椒,在冰箱里腌泡3天,然后用繩子串起,掛在一根長長的木棍上,在車庫里用幾個電風扇吹干。再用花生殼、大米、松枝混合放在烤肉爐里慢慢煙熏幾小時,制成后,用食物包裝袋分裝好儲存在冰柜里。我又買來空氣炸鍋、水果打漿機,在空氣炸鍋炒黃糯米,再放上鹽、五香粉、干辣椒末,用水果打漿機自制五香蒸肉米粉。我買來草魚、肥肉,用水果打漿機打成漿,放上芡粉、蛋清、蔥頭、鹽,用沸水打魚丸,分裝凍存。
近幾年,每當有客人光臨或親朋好友來我家聚餐,我都會從冰箱里拿出自己制作的臘肉臘魚、魚丸、五香蒸肉米粉,配上雞鴨蔬菜,做出十來道正宗的家鄉菜。兩個女兒回家來,我也照例做上一大桌家鄉菜。盡管距第一次回國探親已過去20多年,當年姐姐們送的質地上乘的床上用品,在美國用了十幾年也沒舍得丟掉。我仍舊在家里每個房間的窗口,掛著在衡陽定制的布窗簾。每個房間的墻壁上還掛著第一次回故鄉拍的舊照。每天看到這些舊照片和舊窗簾,每年冬天腌制熏烤一些臘肉臘魚凍存在冰箱里慢慢品味,我心里很明白,那是一個游子在漂泊無定的人生旅途中,懷揣著一份對生養自己故鄉的精神寄托和深深思念,是根植在心底不會泯滅的濃濃故土情。
人民日報海外版 黃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