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開盤后,絕味食品跌停,報13.22元/股。消息面上,8月15日,絕味食品公告,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立案。
絕味食品股價走勢
公告顯示,絕味食品被指控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不過,公司表示目前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仍在正常進行,立案調查期間將積極配合調查工作,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但從現有公告中看,絕味食品公告并未披露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的具體內容;關于違法違規內容,絕味食品股價下行等話題,記者多次通過絕味食品證券部門電話、郵箱等聯系方式進行溝通,截至發稿,未獲有效回復。
涉嫌信披違規被立案
去年4月曾被監管警示
雖然絕味食品公告并未披露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的具體內容,但據公開資料梳理,2023年4月,中國證監會湖南監管局對絕味食品多位高管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措施決定書顯示,湖南監管局在現場檢查中發現絕味食品存在多項問題。
絕味食品公告
未及時披露股權投資轉讓協議,該轉讓最終確認收入2880萬美元,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約1.14億元,占公司上一年經審計凈利潤的16.21%;二是未披露關聯方共同投資,涉及兩項關聯交易未予披露;三是未按規定披露關聯方及關聯交易;四是經營性占用公司門店營業款、加盟費、管理費,公司通過員工個人賬戶收取門店款項合計2107.07萬元未存入公司賬戶。
據相關規定,湖南證監局決定對絕味食品以及董事長戴文軍、原董事會秘書彭剛毅、原財務總監彭才剛、財務總監王志華、董事王震國等相關責任人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同時,湖南證監局要求公司及相關人員盡快采取有效措施,落實整改。
2023年8月,上交所根據湖南證監局查明的上述情況,對絕味食品有關責任人予以監管警示。同時也要求公司及相關人員對違規事項進行整改,就公司信息披露及規范運作中存在的合規隱患進行深入排查,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切實提高公司信息披露和規范運作水平。要求公司及董監高人員舉一反三,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
此外,從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來說,絕味食品早有先例。早在2021年11月,絕味食品及公司董秘就收到了上交所下發的予以監管警示的決定。主要系絕味食品子公司深圳網聚在與和府撈面E輪融資投資方進行股權轉讓事宜未在規定時間進行披露。
股價跌去九成
業績距重回盈利巔峰較遠
作為“鹵味三巨頭”之一的絕味食品創立于2005年,2017年3月登陸上交所,是國內鹵制品龍頭企業,是一家以休閑鹵制食品的生產和銷售,以及連鎖加盟體系的運營和管理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其中,鹵制品絕味鴨脖是其拳頭產品,絕味食品也被外界稱為“鴨脖大王”。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絕味食品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雖然公司的營收在穩定增長,從2019年的51.72億元提升至2023年的72.61億元。但是凈利潤在近兩年暴跌。2019年-2022年,絕味食品分別實現凈利潤8.01億元、7.01億元、9.81億元和2.35億元。
從2023年業績來說,絕味食品實現凈利潤3.44億元,同比增長了46.63%,相比起2022年凈利潤同比下跌了76.29%的情況有明顯的改善,不過仍未能恢復到2021年及以前的水平。
從股價來說,公司于2017年3月17日于上交所主板上市,2021年2月股價最高達107.88元,市值668.8億元,三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如今股價下跌至13.22元, 市值縮水近9成。
絕味鴨脖價格
鴨脖越來越貴
行業競爭下“刺客”或將被拋棄
實際上,中國的鹵味食品行業,已經走出了四家上市頭部企業——周黑鴨、絕味食品、煌上煌、紫燕食品;但從當前市場消費環境來說,市場對鹵味巨頭的吐槽頗多,此前,“年輕人為何不愛吃鴨脖了”這一話題曾登上微博熱搜,有網友表示,主要由于價格越來越貴。
記者注意到。2022年初,絕味食品將部分產品提價5%,同年7月,再次對鴨掌、魷魚等部分品類調價,平均提價幅度達到7%—10%。8月16日,記者從外賣平臺看到,約200克絕味招牌鴨脖售價23.6元,相當于59元/斤;140克招牌鴨腸售價30.9元,相當于110元/斤。
有食品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連鎖品牌鹵味真成了貴得離譜的“刺客”,被消費者拋棄也將在朝夕之間。“在現在消費未能完成升級的大背景下,消費者會認為連鎖鹵味店的產品缺乏性價比,和夫妻店和路邊攤相比,暗中漲價的連鎖鹵味店們,只會倒逼消費者轉向更便宜的其他小店。”該分析師表示,從行業來說,另外,鹵味產品本身同質化高、差異性不大以及競爭壁壘低,是行業的共性特征。
從連鎖品牌來說,門店的擴張和加密雖然能擴大市場,但在無形中也對單店業績形成分流,加之管理半徑的擴大,容易導致單店營業額被稀釋,影響了盈利水平的提升。而由于業績的壓力,自然將經營壓力轉嫁給終端門店,但如果一味地只加價不加量,很容易造成口碑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