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月24日電 (張偉帥 張素)施一公、李家洋、袁隆平、薛其坤、潘建偉、王貽芳、許晨陽……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已評選出20余位獲獎者,得到廣泛認可。
2022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將于8月21日公布。這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獎項,目前設置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單項,單項獎金約為675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元美元)。近日,主辦方介紹獎項如何評選出來。
——候選人如何產生?
據介紹,未來科學大獎各獎項的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
每位提名人每年可提交一次提名。每位提名人的推薦工作須獨立進行,不能采取聯名推薦方式。
主辦方強調,獲獎工作必須產生巨大國際影響,而且需要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
——公信力如何保證?
據知,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圖靈獎等國際獎項,采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在確定候選人后,由科學委員會確定5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橫向和豎向比較。
最終的獲獎者名單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同行評議不記名投票確定。整個評審及投票過程均在監督委員的監督下進行。
需指出的是,科學委員首次看到被提名人名單時,應對自己是否有利益沖突作出披露。利益沖突關系包括師生關系、親友關系、項目合作關系、商業合作關系、競爭關系及可能影響評審工作公正性的其他關系。
——保密期為50年
未來科學大獎主辦方介紹說,科學委員在任職期間及卸任后2年內必須放棄成為獎項候選人的資格。
所有參與未來科學大獎評審的工作人員(包括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都負有對全部評審工作的保密義務,簽訂保密協議,保密期為50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