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運會籌備進入沖刺階段,政協委員建言獻策:
放大成都大運會賽事綜合效應
今年7月28日至8月8日,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將在成都舉行。目前相關籌備工作已全面進入沖刺階段,一屆獨具中國特色、時代氣息、青春風采的國際體育盛會即將與我們見面。
2023年成都市兩會,成都大運會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強調,舉全市之力高標準辦好成都大運會。其中提到,堅持辦賽、營城、興業、惠民,最大程度放大賽事綜合效應,讓大運場館、大運文化、大運精神造福全市人民。
兩會期間,這也正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政協委員,看他們如何為“放大成都大運會賽事綜合效應”建言獻策。
關鍵詞:以賽興城
助推成都綠色轉型發展
2022年4月,成都大運會執委會發布了綠色低碳辦賽專項行動方案。該方案圍繞能源、場館、交通、運營、參與5個方面,梳理了34條重點任務,旨在通過一系列舉措實現賽事“碳中和”目標,把成都大運會辦成一屆綠色低碳的體育盛會。
“大運會帶給成都的不僅是賽事舉辦期間的曝光熱度,更重要的是要把賽事舉辦運用到的新技術、新理念繼承好應用好,從而為成都的發展帶來長遠積極的影響。”成都市政協委員、民革四川大學基層委員會副主委、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任世杰建議,要充分利用市民對大運會的關注度,大力宣傳綠色低碳的辦賽理念,加強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宣傳教育,深化公眾對低碳生活的認知和認同,帶動公眾逐步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更應思考的是,如何以大運會為契機,大力推進城市低碳建筑建設。大運會場館的改建和新建過程中應用了大量的低碳新技術,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超過70%場館為既有建筑改造升級,改造過程中大力推廣綠色節能措施,所有場館均能實現賽后長期可持續使用。任世杰認為,“這種綠色辦賽理念為成都市老舊小區的綠色改造和低碳建筑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有助于成都推進城市更新”。
“大運會期間,純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將成為承擔大運會交通服務保障的主力,也將為成都低碳交通建設提供良好的借鑒意義。”任世杰教授建議,成都應在現有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基礎上,加強產學研合作,大力發展成都的低碳交通技術,同時加快城市充電樁和加氫站的統籌建設。
關鍵詞:綠色交通
建議在蓉推廣共享電單車
今年成都市兩會,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市僑聯青委會會長、成都菁英致遠創投合伙人、“大運有我”市民推廣大使彭肖肖聚焦綠色交通領域,帶來了相關建議。
“成都大運會全方位倡導和踐行綠色低碳辦賽,采取100%實現新能源車保障、賽事期間中心城區及各賽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這不僅為世界展示了中國承辦國際賽事的環保擔當,也展示了成都作為主辦城市的科技能力。”彭肖肖認為,成都可以進一步優化大運會的綠色低碳交通方案,使其更廣泛地應用于成都的交通治理中。
首先,應豐富成都慢行交通工具品類。她表示,2022年1月,交通運輸部在答復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相關提案的函件中表示,“共享電單車屬于慢行交通,是綠色出行體系的一部分。當前階段,共享電單車可以作為部分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種有益補充。”
因此她建議,推動共享電單車在成都區域內全面使用,公開甄選優質的符合國標信譽度高的服務商為城市慢行交通助力,在技術上嚴格限制超速、超載等易引發交通事故的危險行為。同時,利用第三方運營企業專業維保團隊,基于大數據模型和用戶上報應急情況,對共享電單車進行精準維保,及時排除安全故障、減少安全隱患。
“這樣可以豐富市民出行工具,又可以降低突發應急情況,還可以為綠色環保低碳城市建設助力。”彭肖肖說。
關鍵詞:大運場館
有效利用場館實現雙贏
“3年來,成都新建和改建了49座體育場館,包括13座新建場館、36座改建場館。這些場館經過新建和改建后,理念更先進、功能更齊全、配套更完善,體現了全局視野和長遠眼光。”成都市政協委員,民進成都市委會副主委、武侯區政協副主席邱耘認為,這些場館不僅滿足大運會的需要,更是為成都今后舉辦各類賽事、打造“世界賽事名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運會之后,這些場館還將承辦2024年羽毛球湯尤杯和2025年世界運動會等賽事,如何在各類大賽后有效利用場館,做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需要前瞻性謀劃。”邱耘建議,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機制改革”。除了高校體育館由高校管理運營以外,對于面向社會公眾的體育場館,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辦賽和場館運營模式,實行“管辦分離”,讓民營機構和市場主體參與進來,促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發展。
同時,應充分利用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等優質場地設施,培育一批全球知名品牌體育賽事,從專業化過渡到“本地化”,提升成都國際體育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在此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國際知名度,尋找時機申辦全運會、亞運會、奧運會等大型綜合性賽事。”邱耘建議。
他認為,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還將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建議順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大力發展周末、節假日和夜間體育經濟,豐富市民消費方式,促進體育賽事與餐飲、住宿、旅游、康養、文化娛樂、教育培訓、文創等產業深度融合,成為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
《華西都市報》2023年2月24日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