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電科獲悉,中國電科積極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加強與國家和相關省區市文物局、各類文博機構對接,深化文物保護裝備、文物數字化等合作,助力文物遺存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為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支撐。
近日,中國電科承建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體驗三峽”數字展廳對外試開放,觀眾能一站式觀覽三峽壯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厚的歷史遺跡。中國電科旗下中電科技集團重慶聲光電有限公司(電科聲光電)技術專家介紹說,承建項目包括文物數字化資源庫、三峽文化知識圖譜、“體驗三峽”數字展廳,推進館藏出土文物及地下發掘和地面保護過程研究成果數字化,已歸檔數字化文物1600余件套。
該技術專家表示,結合知識圖譜研究成果,“體驗三峽”數字展廳運用“多媒體+動畫+實景+互動”方式,營造出三峽沿途地形地貌的臨場感和氛圍感。走進“體驗三峽”數字展廳大門,分層立體的剪影把山水、建筑、書畫等元素,組合成一副氣勢磅礴的畫卷;暢游沉浸投影區域,寫意水墨山水畫面配合動態投影,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乘船暢游,并與三峽文物“跨時空”交互,在感官刺激和文化浸潤中,更好體悟、傳播三峽文化。
在此之前,電科聲光電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研發多功能考古發掘集成平臺,設立現場考古實驗室,使考古工作者可以通過電子顯微鏡、三維激光掃描和高光譜掃描等設備,完成從肉眼可見信息到不可見信息的綜合提取,第一時間發現、記錄、提取文物和遺址中的多學科信息,更好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實現考古出土文物與文物保護的無縫對接。
中國電科透露,幾天前,中國電科26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重點專項“不可移動文物安防(防盜、防破壞)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項目,已順利通過中期檢查。該項目由中國電科26所牽頭,突破大遺址、石窟寺、古建筑的地下、地面不可移動文物防盜、防破壞復合感知技術,形成不可移動文物安防成套裝備和系統解決方案。
此外,電科海康研發出智慧文博一體化管理系統,提供預警系統等定制化服務,不僅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安全,也守護游客安全。目前,該系統已服務于敦煌研究院等全國70%的文博單位。
據了解,電科聲光電還承建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給每件文物建立“數字化檔案”,通過動漫、IP打造、紀錄片等形式,深入挖掘、展現“紅巖精神”價值內涵。
中國電科表示,今后將繼續發揮信息技術“活化劑”作用,智慧賦能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讓公眾更好觸摸過往、感知歷史,助力中華文明傳承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完)